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张劲硕在微博发布消息:当天下午的《走近科学》,将是这个节目的最后一期。 麻烦某粗粮手机结一下广告费 众网友脑海中何突然浮现童年噩梦?下集预告为何无缘无故消失?乱码编辑部扒素材的编辑为何面露诡笑?一档本应严肃科普的电视节目究竟怎样成为“网红”,生存了多年的著名栏目又因为怎样的变故而走向死亡,欢迎收看《走近科学:走近走近科学》。 接下来是没人听的BGM环节,一首来自披头四的《我这一辈子》(InMyLife),献给《走近科学》: 一生的故事 作为大家很多人的童年阴影,我国“装神弄鬼”标题党始祖,很少人知道,《走近科学》其实有着波澜壮阔的一生。 重要的是,这节目一开始也没有这么“油腻”。 年,中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当时的广电部拢了一堆业界专家过来开个小会,盘算着搞点啥正儿八经能达到科普目的的事情(吴欢,)。 憋了两三年之后,年的儿童节黄金档,《走近科学》带着欢脱的弱智儿童的气质登场了,这似乎注定它一生总体上“不太严肃”的基调。 你以为主持人张腾岳是这样的 其实他有点沙雕 本索狗不高兴了 有一说一,刚刚开播那两年,《走近科学》真的是板着脸科普的正经节目。那时候的《走近科学》,信息量大、内容详实、标题实在,得过科技传播大奖,甚至还邀请过6位诺贝尔奖得主哇啦哇啦给讲硬核理论。 对于如此良心的科普节目,广大的观众朋友自然也给出了积极的反馈:看不懂,滚。 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啥也不是,说到底,看都没人看,还科普个JR。电视节目不是单纯用来获奖的,哪个节目也不敢说自己完全不关心收视率。 栏目组当时聚集了众多有理想的年轻知识分子,他们认为自己要坚持正确的理念,想要凭借自己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强行肛出收视率。 到了年,《走近科学》因为完全拿不出手的收视率,面临着停播的风险。这帮心怀理想和热情的幕后工作者,也是科普领域或传媒领域的大佬,脸被现实打成了猪头。 不管怎样的死硬分子,他总归是要恰饭的。年到年,因为过于丢人的收视率,栏目组成员们挣扎了许久,也发现科普不是他们想当然的事。一番蛋疼转型之后,《走近科学》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