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医学上讲,口腔健康有五大标准:牙齿清洁(控制菌斑好)、没有龋洞(无来治疗的龋洞)、牙龈颜色正常(粉红色)、无疼痛感及无出血现象。 口腔疾病引起牙痛、咀嚼功能下降,致使生活质量降低。乳牙疾病或乳牙早失,还会影响恒牙发育。许多研究证明,口腔疾病不仅影响口腔的生理功能,同时也对全身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成为一些全身疾病的重要病因。研究发现:牙周病不仅会破坏牙齿支持组织,造成牙龈红肿、出血、牙齿脱落,还会对全身健康造成威胁,牙周炎形成口腔病灶感染能导致和加剧许多全身性疾病。 医学临床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预防和口腔清洁护理措施,口腔疾病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单纯刷牙只能清洁占全口腔面积25%左右的牙齿表面,只有刷牙、漱口和牙线/牙间隙刷的联合使用才可以做到有效的全面口腔护理。 全面口腔护理三部曲 1. 早晚刷牙 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刷牙能去除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保持口腔卫生,维护牙齿和牙周组织健康,刷牙清除牙菌斑数小时后,菌斑可以在清洁的牙面上重新附着,不断形成,特别是夜间入睡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作用差,细菌更容易生长。因此,每天至少要刷牙两次,晚上睡前刷牙更重要,养成刷后不再进食的好习惯。提倡用水平额动指刷牙法。 2. 饭后漱口 漱口是清洁口腔的一种方法,主要原理是利用液体在口内液动的冲击力来清除滞留的食物残渣。清水漱口可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但其清除力量微弱,不足以去除牙菌斑。在漱口水中加入一些有利于口腔保健的活性成分,即漱口液,适当使用漱口液是全面清洁口腔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售的一些漱口液包括含精油漱口液、含氟漱口液和洗必泰漱口液。 3. 用牙线/牙间隙刷 牙齿与牙齿之间的间隙称为邻间隙或牙间隙,牙间隙最容易滞留菌斑和软垢,刷牙时牙刷刷毛不能完全伸及牙间隙,如果在每天刷牙的同时,能够配合使用牙线或牙间刷等帮助清洁牙间隙,可以达到彻底清洁牙齿的目的。牙线有助于邻面间隙或牙龈乳头处的清洁,特别对平的或凸的牙面最合适。牙间刷的刷头为金属丝,其四周附带有柔软的刷毛,适用于牙龈退缩和牙根外露的患者清洁牙间隙处的牙面和根面的牙菌斑。使用时应注意,若龈乳头无退缩、插入有困难时,不要勉强进入,以免损伤牙龈。 如何做到真正有效刷牙? 有效刷牙要点如下:将牙刷毛放在牙龈和牙齿交界处,斜向牙根方向与牙面成45度角;短距离水平颤动,幅度不超过半个牙面,每个部位颤动7至8次;再顺牙缝竖刷,上牙从上向下,下牙从下往上;然后移动牙刷至相邻部位,要有一定的重叠;最后刷咬合面时,才可前后来回的拉锯式刷。 口腔清洁常见误区 误区一:“洗牙会加大牙缝” 经常听到有人说“洗牙没有用,洗完牙牙缝还会变大”,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洗牙是清除牙缝中间沉积多年的大量牙石。人的牙齿,虽然每天刷牙,还是会有唾液中的钙盐沉积到牙面上形成牙结石。口腔卫生差的人,或者唾液碱性程度高的人容易沉积牙石,而且越积越多、越厚。从表面上看,好像可以帮助起到固定牙齿的作用。这是一种错觉。它会直接刺激牙龈充血,引起牙龈炎,也因为牙石表面很粗糙,含有很多细菌的菌斑会粘附在牙结石的表面,引起牙龈和牙周组织发炎。甚至牙周炎并能导致牙龈萎缩、牙根外露,如果牙石沉积在龈下,危害更大,刺激牙龈出血、化脓,使牙周病恶化。 洗牙是一种有效的口腔保健方法,对牙齿并不会造成伤害,还可以有效去除牙菌斑、软垢、牙石等有害物质。一般情况下,可每半年或一年洗牙一次。对于牙周病患者来说,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定期洗牙,从而直到预防和治疗牙周病的目的。 误区二:“人老掉牙是自然规律” 有的人认为人老了要掉牙是自然规律,即所谓的“老掉牙很正常”,这种观念其实是错误的。首先,掉牙的原因是牙齿的牙周组织发生病理性破坏所导致的。老年人由于牙周组织的增龄性变化可表现为牙龈萎缩、牙根外露、牙缝增宽,这些生理性的变化不会直接导致掉牙,只有在增龈性变化基础上发生牙周疾病才会使牙齿发生松动,甚至脱落。 老年人首先要注意口腔卫生保健,必须认真刷牙和漱口,起到防治牙周病的效果。其次,建议老年人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有条件的老年人建议每3个月去正规的口腔医疗机构接受口腔检查。一旦发现需要处理的口腔问题,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还会有一口健康、稳固的牙齿。 误区三:“牙疼忍一忍就过去了” 很多人由于工作繁忙,在牙齿出现轻微的疼痛时,采取“牙疼忍一忍就过去了”的消极方法对待。这种行为是非常错误的,甚至危险的。其实,口腔疾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非是由简单的上火所导致。人体牙齿结构的特殊性使早期牙齿症状不易被引起重视,只有到达牙齿内部时才会产生剧烈疼痛的感觉,此时再进行治疗对牙齿损伤会很大,治疗过程会变得复杂。另一方面,很多人牙疼时不但不会去看医生,还经常自行服用一些药物止痛了事。实际上,这些药物的主要成分是甲硝唑(消炎作用)或者布洛芬(止痛作用),无法解决疼痛的根本原因,而且随着时间的拖延,病情会越来越严重,还可以引起消化不良、面部发育畸形等,甚至会危及心脏、肺脏、肾脏等全身其他脏器的健康。 当牙齿出现疼痛症状时,应该第一时间到附近的口腔医疗机构就诊,不要一味的“一忍再忍”,造成危及口腔健康甚至全身健康的严重后果。 误区四:“刷牙出血不算事” 牙龈出血现象在成年人群中越来越多见,大部分人认为牙龈出血是正常现象。牙龈出血是牙龈发炎的主要表现,是牙龈炎和早期牙周炎的主要症状。牙龈组织在口腔中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的刺激和侵犯下发生炎症,使牙龈血管脆性增加,正常的咀嚼和刷牙活动都会使牙龈出血。严重的牙龈炎一旦被延误治疗,就会发展成牙周病。另外,牙周炎可以影响心脏肺脏肾脏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所以,当出现刷牙出血现象时,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检查和治疗。同时,坚持正确的刷牙方法,提倡使用牙线,并定期做口腔检查和洗牙,维护口腔健康。 误区五:“乳牙坏了不用治” 很多人误以为,乳牙反正要被恒牙替换,孩子的乳牙患上龋齿,只要是没有明显的症状,医院就诊了。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事实上,儿童乳牙列期是儿童身体发育旺盛时期,期间所需要的营养在部分通过乳牙咀嚼后才被吸收,如果大部分乳牙患龋,尤其是乳磨牙患龋,势必大大降低咀嚼功能,影响消化和吸收。而且,咀嚼功能本身对于头颅、颌面部的发育还是一种良性的生理刺激。乳牙过早的因龋疼痛或缺失,还会对正常牙列的形成及儿童正常发音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影响以后恒牙的正常萌出。当乳牙只留下牙根,牙根不容易吸收,应该由恒牙替换的位置腾不出来,恒牙就不能出,或者在旁边错位萌出。 儿童在6个月左右长出第一颗牙齿以后,就可以带其到正规的口腔医疗机构做第一次口腔检查。3岁以后,可以定期涂氟保护全口牙齿;4—5岁的孩子可以对乳磨牙做窝沟封闭保护口腔中退换较晚的后牙,养成定期口腔检查习惯,将龋坏对乳牙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来源:《中国居民口腔健康行为指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bokw.com/kjsczz/244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