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 http://www.cien.com.cn/2020/0927/106012.shtml 中医读书会 课 程 音 频 本 期 老 师 课程分享 导读 很多人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时常会对医生说:“上火了”、“最近火气大”、“得清清火了”……如果有个喉咙疼痛、口腔溃疡、脸上痤疮的小毛病,更是直接建议医生开“清热解毒”的药品。不过,在这里特别提醒读者朋友,现代人的很多“上火”症状,多半不是单纯的热病,经常是寒热并存,其中最常见的是“上热下寒”的症状,需要专业的医生帮您诊治,而不要自己乱吃清热药。 正文 疾病并不是漫画里面的泾渭分明的“好人”、“坏人”,而是好坏交融、错综复杂。除了最常见的“上热下寒”,还有“表热内寒”、“表寒内热”(俗称“寒包火”)等多种情况,需要专业医师帮您调理。 疑难病症,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人体魔方,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扭成千万种不同的排列组合。以常见的“上热下寒”体质或病症为例,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喉咙疼痛、口腔溃疡、牙龈出血什么的,但是,吃清热药就是不管用。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单纯清热,那么,就会使“下寒”更甚,最终导致寒热纠缠、“上热”难除。当代很多人来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吃烤肉串了,喝冰镇啤酒。烤串、烤翅这些烧烤的热性食物,容易使人“上有火”,长痤疮;而大量喝冰镇啤酒又让人“下有寒”,拉肚子。疾病不会老老实实地呆着,寒郁积久了又会化热…… 被称为“中医的脊梁”的当代著名老中医李可说“自从空调出现以后,阴寒之气频频进入体内。南方人常年的生活习惯就是喝冷饮,喝冰镇过的汽水、果汁,冲冷水澡,或者在睡觉的时候空调开得很大,睡着以后就受病了,为什么南方人大部分是属于寒证、湿证?这些是主要原因。” 中医的各种病因之间,并非单纯地叠加,而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寒病郁积,很容易化热;情志抑郁,也很容易化热。而普通人只有严重到所生之病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时候,医院去看医生,所以,这时的病症表现当然是“天下之病湿热居多”,但实际病根却在阳虚,且以“寒湿”最为常见和严重。 大家都知道,刘力红博士在他的《思考中医》里,高度推崇《伤寒论》,认为这是“一个贯穿天地的辨证,最符合人的本性,最能揭示疾病的根本”,是因为伤寒论在我们提到的基本病机的基础上,又把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划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次,把病机扩充了三倍。这样,病机之间进行组合、叠加,就构成了成千上万种不同类型的具体治疗和养生方法。这些当然不需要我们普通读者去深入了解,而是执业医师们的份内之事,所谓“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之所以在这里不厌其烦地介绍中医的知识,是在提醒您:中医养生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每个人都可以运用基本中医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最后,和朋友们一起分享美妙的发现:无论是人体的健康,还是人生的命运,其实都由最简单而纯粹的元素组成。虽然最终的组合方式如同“万花筒”那样绚烂缤纷,但在“繁花渐欲迷人眼”之处,我们却始终可以找到那份不曾丢失的纯真和简约。 今日思考 为什么看似“上火”的症状,用清热解毒的药却不管用? 下节预告 表里同病,解表为先 期待与您再次相约 撰文:师承 主播:刘耕溥 读书会主持人:蒋其坛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授权 需按规定注明出处 往期课程 中医读书会丨第九课·因虚致实,排毒为要 中医读书会丨第八课·阳盛:上火气郁如何办?不妨试用中成药 中医读书会丨第七课·阴盛:呼吸降升法,风寒、寒证可自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