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常用药,在中老年人群中应用比较广泛,但有两种观点常听人们说起,一是人到中老年就应该服用,不管有没有病都应当服用;二是阿司匹林可导致血管硬化脆性增加引起出血,坚决不能长期服用。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两种极端的片面认识,毕竟阿司匹林是一种治疗疾病的药物,是否需要服用是治疗疾病所决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标准,如何理解呢? 首先,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中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起作用的,它可以与血小板上的粘附因子相结合而使其失去粘附功能,使其不能集结成团而无法形成血栓,从而达到预防因血栓形成而堵塞血管的目的,并不会作用于血管,因此既不会导致血管病变的发生,也不会对血管病变有任何治疗作用。 其次,血管病变比如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是由于血管内皮受到高血压、高血糖、吸烟、饮酒等不良刺激发生损伤,血液中大量的脂肪沉积其上,进而引起炎性反应破坏并取代血管正常组织所引起。阿司匹林不会参与血管病变发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即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阿司匹林无关。 第三,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属于预防性治疗,只有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斑块发生破裂,其中的粥状脂质物暴露在血液中,才会引起血小板的聚集,但服用了阿司匹林的人由于血小板聚集功能受到抑制,这种聚集便无法形成。 由此可见,阿司匹林与血管病变没有关系,不会造成很多人认为的血管硬化、变胞、破裂等等,且只对存在血小板聚集风险的人才能发挥作用,并非人人都可服用。此外,谁也无法预知什么时候斑块会发生破裂,而血小板每天都在不断更新换代,有0%死亡又有0%新生出来,新生的血小板又需要得到阿司匹林的及时抑制,所以阿司匹林必须长期服用才能起到真正的预防作用。 可能有人会说,有些人服用了阿司匹林确实引起了胃出血甚至脑血管破裂出血等,这又如何解释呢? 上面已经说到了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而血小板是人体的凝血细胞,平常见到的比如皮肤有了小伤口会出血,但很快就有血痂形成从而堵塞血管阻止继续出血,就是血小板发挥作用的结果。服用了阿司匹林后,血小板在遇到血管破裂出血时,便不再能发挥及时止血的功能,但血管的破裂出血并非阿司匹林所引起,有出血发生时要做的应当是及时查找导致出血的原因,常见的有: 脑血管破裂出血是脑血管本身的病变所引起,比如高血压、脑血管导致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在某些因素如血压突然升高等刺激下发生破裂。 胃粘膜出血大多由于本身体存在胃肠炎症、溃疡性疾病引起出血,加之阿司匹林有刺激胃粘膜分泌更多胃酸的作用,酸性增强便会加重胃粘膜原有的损伤,致使胃出血发生的风险增大。 皮肤牙龈出血这些小的出血主要原因是外力的作用导致毛细血管破裂所致,比如刷牙、磕碰、外伤等等。 综上所述,对于存在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人服用阿司匹林是必须的,换言之不存在这种情况时则不需要服用;而一旦服用则必须长期坚持。至于有出血情况发生时,要查找引起出血的原因,并客观分析出血的后果与服用阿司匹林预防梗塞性疾病的获益之间的利弊,再决定停服还是继续服用,不可简单地擅自停用或拒绝服用。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往期回顾 糖尿病和高血糖有什么区别?有这3大区别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怎么来的?医生给出了明确答复不想并发症找上门,糖尿病人要坚持3个习惯!真的不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bokw.com/kjscby/231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