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到年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阿司匹林走下“神坛”?

长期以来,每日摄入少量阿司匹林(LDA疗法),被视作预防心脏病再次发作、中风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

但是在今年8月25日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uropeanSocietyofCardiology,ESC)上,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临床研究报告都显示,对于尚未出现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并不足以抵消其带来的副作用。

牛津大学的实验针对的是糖尿病患者,这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群体。最终实验显示,在超过7年的实验时间里,阿司匹林仅将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了12%,但是却将发生大出血概率提高了29%。

另一项哈佛大学主持的实验覆盖了名志愿者,在长达12年的随访中,相比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只让心肌梗死、中风、心血管原因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下降了4%,这是一个很难看的数字。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医学杂志《柳叶刀》上。

这两项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阿司匹林已经“走下神坛”。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给人体带来三大副作用:

1、肠胃损伤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直接刺激到肠胃道黏膜,导致肠胃道黏膜损伤,容易出现肠胃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胃溃疡等,如果情况严重,可能还会出现胃出血的情况。

2、中枢神经受损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中枢神经受损,还会引发水杨酸反应,症状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等,严重者可能还会出现精神错乱、惊厥、昏迷等症状。

3、出血

阿司匹林通常对血小板有抑制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各种不适,如出现胃肠道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脑出血。

4类人或不适合服用,提前了解你是否在列

1、阿司匹林过敏者

患者对阿司匹林过敏,服用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过敏。一般临床上会出现荨麻疹、皮肤红肿、热痛、局部瘙痒等症状。

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叮嘱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比如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药物。

2、肠胃炎患者

肠胃炎患者患病期间肠胃较为虚弱,这时服用阿司匹林会对肠胃黏膜造成一定的刺激,从而出现呕吐、腹痛、腹胀等症状。

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叮嘱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枸橼酸莫沙必利、奥美拉唑等药物。

3、孕妇

患者怀孕后尽量不要服用阿司匹林。患者怀孕期间服药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可能会导致先兆性流产。一般临床上会出现阴道出血、腹痛、腰酸等症状。

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叮嘱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比如黄体酮、地屈孕酮等药物。

4、血小板特别低的患者

对于血小板特别低的患者,不要吃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是抑制血小板的。

如果本身血小板就非常低,有这种相关的血液疾病,那吃阿司匹林之后可能适得其反,出现危险的情况。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bokw.com/kjscyf/259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