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上面说的这些好像都是“小毛病”,但其实全都隐含着一些口腔疾病问题,对此,只想劝大家一句: 1.牙龈出血 多数是牙龈炎所致,而非缺乏维生素 如果你发现刷牙的时候牙膏沫上有红色的血迹,就是牙龈出血了。 照镜子你会发现,健康的牙龈呈现出来的是粉红色,跟牙齿贴合的也很密切,因为有了唾液的滋润还会有光泽;轻轻一碰就会出血的牙龈一般牙龈边缘呈现出来的是暗红色。 刷牙时牙龈出血,很多时候跟牙龈炎有关系。我们要以去除引起炎症的牙菌斑为主,最好不要刷出血的地方,选择柔软刷毛,轻轻的仔细刷,只有缓解牙龈炎才能减少出血。 2.龋齿 龋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蛀牙。在中国人的口腔问题中,最头痛的就是它了。 很多人都觉得造成龋齿的原因是吃糖太多,其实它还与细菌、时间和我们自身有关。别以为蛀几颗牙没什么,牙疼你能忍受,但龋坏至牙髓,治疗可就麻烦了。 跟大家GET一个点:并不是吃糖越多越容易蛀牙,而是吃糖频率越高越容易蛀牙。但这句话并不意味着爱吃糖的同学每天可以吃太多哈。特别是酸也会腐蚀牙齿表面牙釉质,所以喝果汁或碳酸饮料时最好用吸管。 如果你吃了酸性食物后想刷牙,要记住漱口半小时后再进行。 3.口臭 说到口臭就不得不说说牙周病。它的涉及范围很大,能看的到的牙龈等软组织、看不见的牙槽骨、牙骨质等深层组织,都属于“牙周”,小编提到的牙龈出血、牙结石、口臭都是牙周病的表现。 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测口臭的方法:口臭主要来源于舌前2/3,用舌头舔手背,晾干了闭嘴闻一下,臭不臭自己知道就好啦。 4.牙缝变大 除先天因素外,大部分由病变引起 牙缝变大的主要原因是牙龈乳头的地方退缩,牙周炎会导致原本排列密切的牙齿变得松动错位、自然也就出现了牙缝。 而经常用牙签剔牙、刷牙不当就会使得这个缝隙越来越大。除此之外,两个相邻牙齿之间的正常牙体组织出现龋坏,也会导致牙缝隙变大。 治疗牙周病是首选,基本控制牙周炎症,可以避免牙缝进一步扩大。更改不良刷牙习惯、修补蛀牙、做牙齿矫正/修复也是可行的方式。 5.吃饭时总咬舌头 可能为脑血管病变的前兆,需引起重视 俗话说“牙齿和舌头也有打架的时候”,偶尔咬到一两次当然没什么问题,多为吃饭时说话、注意力不集中所致。但如果是经常性咬到,那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导致: (1)牙齿咬合有问题; (2)当经常出现无意识地咬舌头,且经常都咬到同一个部位,可能为脑血管病变的前兆(如脑梗死、脑出血),这种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同时还可能伴有流口水、手脚麻木等症状。 如果是第一种,医院口腔正畸科做个检查,确诊后进行正畸矫正。如果是第二种,则需引起重视,建议应尽早去神经内科做检查,确认是否患有神经系统疾病。 保护牙齿,应注意哪些方面? 保护牙齿,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做好口腔清洁工作+定期检查,不过根据年龄的不同具体做法也有所不同,总结了两个版本。 儿童版 1.从小养成口腔清洁的好习惯 ●从孩子第一颗乳牙萌出开始(一般在6个月左右),家长可在孩子喝完奶后用纱布或棉签沾水擦拭牙面进行口腔清洁。 ●等孩子长牙多一些以后,可以用乳胶指套或指套型牙刷为孩子清洁口腔。 ●孩子2岁之后,可以培养他早晚自己刷牙的习惯,不能因为孩子不喜欢刷牙,就选择用漱口代替。(如果担心孩子刷不干净,可以再用牙线帮孩子清理一遍。) 2.定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 ●孩子第一颗乳牙萌出后的半年之内建议带孩子进行第一次口腔检查,此时医生可以帮助判断患龋齿的风险,并提供指导意见。 ●1岁半以后的孩子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常规口腔检查,这将有助于尽早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口腔疾病(比如龋病、牙列畸形等),此时治疗效果较好。 3.对牙齿进行一些保护措施:涂氟和窝沟封闭 ●涂氟防龋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定,一般只要在2岁以上,可以配合医生操作即可。普通的预防每半年一次,蛀牙多的孩子需要每三个月做一次。 ●对于一些比较容易长蛀牙,口腔卫生状况又不佳的孩子,建议在10~12岁左右对恒牙中的8颗前磨牙进行窝沟封闭。 4.避免摄入过多含糖多的零食,比如饼干、糖果、蛋糕以及含糖饮料等。有夜奶习惯的孩子,也要早日戒掉。 成人版 1.早晚各刷牙1次:刷牙时注意将刷毛倾斜45度,这有助于更好地清除牙菌斑;牙齿的外侧、里侧和咬合面都要兼顾(也别忘了刷舌苔);每次刷牙时间不低于2分钟。 2.使用含氟牙膏:选择牙膏时注意挑选含「氟」的牙膏,它对于预防龋齿比较有效(《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也推荐使用)。 3.每天至少使用牙线1次:牙齿邻面有很多食物残渣是牙刷无法刷到的,这些不清理掉就会滋生细菌,导致龋齿、牙龈炎等口腔疾病。 4.少摄入富含酸性物质的食物和饮料:包括柑橘类水果、各类糖果、腌菜、泡菜、各种软饮料。另外,茶类和咖啡容易引起牙齿色素沉淀,应适量饮用。 5.每年安排1次口腔检查(洗牙1次):即使每天做到了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时间久了牙齿上还是会形成牙石,这时就只能通过洗牙来清除。 赞赏 长按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白颠疯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