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www.tlmymy.com/m/

反坦克烟的诞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德军在康布雷、苏瓦松、亚眠遭到了协约国军坦克的密集突击并因此遭到了惨败,而此时反应迟钝的德军高层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武器的威胁,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大多太晚、太迟,同时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起初德军准备了特制的穿甲子弹和毛瑟13毫米T型反坦克枪,这两种武器可以勉强对付-年那些行驶速度缓慢,装甲防护薄弱的坦克,但当协约国军在年投入了更为重型的坦克后,这些应急武器便原形毕露,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在经过了一系列进一步尝试,包括给德军的77毫米师级野炮配备穿甲弹的尝试后德军高层终于发现他们最需要的是一门轻型的反坦克炮。莱茵金属公司受领了这项任务。利用手头现有的各种零件他们迅速拼凑出了一门反坦克炮,在理想情况下这门反坦克炮可以在米距离上击穿15毫米装甲,恰好可以击毁英制的Mark5型坦克。在停战协议签订前,莱茵金属公司设法制造了门反坦克炮,但由于《凡尔赛和约》德军不得不拆毁了所有制造完成的该型反坦克炮。根据《凡尔赛和约》,魏玛国防军既不能制造也不能装备反坦克炮,这一条款的目的是确保英法装甲部队的绝对优势。

年莱茵金属公司制造的37毫米反坦克炮

在一战战败后,和其他各国军队的领导层一样,德军高层基于一战的经验同样意识到有必要给步兵部队提供一种可以击毁敌军坦克的轻型加农炮,这种轻型加农炮必须在中等交战距离上拥有较高的精度,同时具有较高的炮口动能使其足以击毁敌军的所有坦克,射速也需要尽可能高,同时需要满足造价相对低廉,射界开阔等一系列特点。德军高层在深入研究了一战经验后决定给德军装备当时他们能够提供的最好的武器,其中被誉为“国防军之父”的汉斯?冯?西克特大将更是充分认识到了坦克在现代战争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以及提升部队反坦克能力的重要性,他希望德军在下一次战争中能够有效应对敌军坦克的威胁。

但一战战败后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显然不允许德国制造这一种武器,与此同时只有莱茵金属一家公司被允许制造毫米以下口径的火炮并受到了严密监管。直到年占领莱茵兰的法军撤军,同时各国监管委员会开始解散,德军才可以偷偷生产反坦克炮,并且开始进行重新武装。

战争初期德军最重要的反坦克武器——Pak35/36反坦克炮

就在同一年,莱茵金属公司便开始秘密设计,开发并生产一种37毫米的轻型加农炮用于反坦克作战,而批量生严则开始于年。该型反坦克炮的组件来自各个不同的小工厂,但最终均在莱茵金属工厂进行总装,在-年间总计生产了门该型37毫米加农炮。陆军武器局决定直接在年反坦克炮的基础上继续往下开发,因此莱茵金属公司拿出了相当保守的一款反坦克炮设计,此时在欧陆列强中只有英法装备了数量较多的坦克,而这些坦克基本都是一战技术,同时在富勒李德哈特等一干“军事理论家”"的四处鼓吹下,当时坦克发展的趋势是全面轻型坦克化,甚至豆战车大当其道,因此37毫米的反坦克炮足以对付这些各色各样的豆战车,魏玛国防军高层也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一轻型反坦克炮足以对付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反坦克需求,20世纪30年代中期,魏玛国防军中已经有部队装备了这些反坦克炮,在年组建了德军的第一批反坦克部队,这一部队的兵种色和德军装甲部队一样均为粉红色,但隶属各个步兵团第14连(反坦克连)的部队则继续保留了步兵部队所采用的白色兵种色。

年,巴巴罗萨行动中的一门Pak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年2月,魏玛国防军开始下达了新式武器的招标,两种新式武器包括一种新型的反坦克炮和步兵烟,但此时德军最主要的两家武器生产商,位于杜塞尔多夫的莱茵金属公司和位于艾森的克虏伯军工此时均处于半瘫痪状态:法军此时占领了鲁尔和莱茵兰,协约国的军备管制委员会则强迫莱茵金属公司解雇了名熟练工人并出售了工厂的绝大多数机器,使得其军备生产能力几乎归零。直到年8月法军从两地撤军后,两家工厂才开始逐渐恢复元气,莱茵金属公司被陆军武器局授权开发了这两种武器,尽管直到年6月最终的正式合同才签订。

Pak35/36反坦克炮生产车间一角

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经验和手中有限的资源,德国人更加倾向于制造一种轻型、廉价、机动性良好的反坦克炮,可以在战时普遍地配发给各个部队。由于克虏伯工厂对生产重炮更有兴趣和经验,莱茵金属公司自然而然获得了反坦克炮的合同,卡尔?瓦宁格博士受命带领一个由25名工程师组成的小分队来设计反坦克炮。为了躲过协约国军管委员会的检查,他们躲到了吕纳堡一个废弃的靶场进行设计。只花了六个月时间,第一门45倍径37毫米反坦克炮就出炉了。单就火炮的弹道性能而言这是一门相当出色的火炮,在年无出其右者。由于《凡尔赛和约》的种种限制,陆军武器局无法在德国国内测试这型反坦克炮,于是秘密将反坦克炮运输到了苏联境内的喀山,根据当时苏德之间的军事合作项目,利用苏联靶场进行了测试,在测试中证明了该型反坦克炮可以在米距离上击穿29毫米的装甲板。陆军武器局对莱茵金属的原型炮相当满意,并在年批准了该型火炮的小批量生产——每年14门。德军的基本目标是每一个师可以装备36门反坦克炮。此时魏玛国防军还没有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的胆,德军一线部队使用木质反坦克炮进行训练,而将生严出的这些反坦克炮丢进了仓库。

但是如此低速的生产显然无论对德国陆军还是对莱茵金属公司均相当不利,对德国军火工业的限制和同期的大萧条带来的军费进一步减少迫使莱茵金属动起了别的主意:他们联系上了一家专注于从西方国家获取军火技术的苏联公司,把这一技术卖给了苏联人——年8月28日,莱茵金属公司和苏联签订了价值.5万马克的一笔巨额军火合同,将12门37毫米反坦克炮和相应的技术以及其他五种火炮的图纸打包卖给了苏联人。以他们为德军开发的37毫米Pak/L45为原型,莱茵金属的设计师们为苏军开发出了37毫米M反坦克烟,并在位于加里宁的第八兵工厂展开了批量生产。但德国设计师设计的火炮相当难以生产,在-年的三年间,苏联只生产了门出头的该型火炮,一个以苏联标准低得可怜的数字。最终苏联人决定以他们从德国人这里学来的技术为基础,开发一型自己的反坦克炮,这就是苏军在二战初期使用最广泛的45毫米反坦克炮。

年,正在训练的一组德军37毫米反坦克炮炮手

得益于从苏联人那里拿到的这笔巨款,莱茵金属公司开始进一步着手研制新型火炮,包括20毫米轻型防空炮、毫米和毫米榴弹炮等,但与之对应的是在-年之间莱茵金属公司基本没有对37毫米反坦克炮做出什么改进。当希特勒于年就任德国总理时,看上去不久之后《凡尔赛和约》就可以被解禁了,希特勒本人非常希望实现德军的全面摩托化,因此部队局(德军总参谋部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掩护性称呼)在贝克中将的带领下开始着手实现这一目标。由于之前的37毫米反坦克炮装备的是骡马牵引使用的木质轮胎,牵引的方式也是德国陆军传统的骡马牵引,和全军摩托化的大趋势不符,贝克中将下令莱茵金属公司研制出来一种装备充气轮胎和改进后悬挂装置的型号。这种型号在年初就粉墨登场,并选择了克虏伯Kfz69作为牵引车。随着希特勒废除了《凡尔赛和约》,德军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反坦克炮,并且选择用实物进行操练,并为其开发了一些新型弹药,包括钨芯穿甲弹。这一批量生产的型号正式获得了37毫米Pak35/36的武器编号。

年,正在训练的德军反坦克炮组

除去反坦克炮本身外,当时德国出现了另外一些和反坦克炮直接相关的最新科技。首先是来自汉堡的一位叫做赫尔曼?格尔里希的工程师试验了锥形枪膛的步枪。尽管他本人在年去世,但这一锥形枪膛的思路启发了一大群之后的设计师将其运用到反坦克武器上,毛瑟公司在同年就展开了锥膛反坦克炮的相关试验。由于德国国防军本身并不急切需要该型武器,毛瑟公司只好自行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几乎花了五年时间,第一门锥膛反坦克炮sPzB41才被制造出来,但初步的试验很快就证明了这一武器的独特优势:它的穿甲能力比37毫米反坦克炮强出不少,但重量却反而大大减轻了,这足以证明锥膛炮概念的成功之处。陆军武器局也被这一武器吸引了过来,下令莱茵金属公司也加入到锥膛炮开发的行列中,但锥膛炮本身的一系列缺点却大大制约了它的发展,例如大大缩短的身管寿命,米以外距离下威力的急速衰减和对急缺的钨合金的大量需要。(未完结)

若感兴趣,请购买正版《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订购-/

淘宝店铺名称/旺旺用户名:锦盛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bokw.com/kjschl/252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