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请你一定要帮帮我! ”
前几天,浙医二院牙周病专科陈莉丽医生的诊间来了一位准妈妈,她戴着口罩,眉眼间难掩焦虑。这位准妈妈叫小方,她的下前牙长了一个核桃般大小的“瘤子”,折磨得她吃不下也睡不着。 (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事情要从3个月前说起。
3个月前,小方发现自己怀孕了。就在全家人开开心心准备迎接新生命的时候,小方却发现自己吃东西和刷牙时牙龈总是出血。起初,她以为是 “上火”,并没有放在心上。 又过了两个多月,小方注意到,不仅牙龈出血一直没有好转,连下前牙牙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肿了起来,吃饭时常常会咬到,一碰就出血。小方不敢刷牙,甚至不敢吃东西了,她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医院就诊时,她已经怀孕5个月。医生看到她嘴里的“瘤子”后,都建议她生完宝宝后再治疗。
“离宝宝出生至少还有4个多月,可是我现在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怎么办呢?”万分沮丧的小方来到了浙医二院口腔内科。
询问了小方的情况后,陈莉丽医生对她进行了口腔检查,发现这位准妈妈口腔卫生欠佳,有大量软垢(牙面上黏黏的黄白色脏物)和较多的牙结石,除了下前牙的牙龈瘤以外,其余部位的牙龈也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红肿。
“这是妊娠期龈瘤和妊娠期龈炎。”陈医生告诉小方,她需要先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再切除牙龈瘤,最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口腔卫生和口腔健康护理。 什么是妊娠期龈瘤?
“准妈妈们从怀孕起,血液中的雌性激素,尤其是黄体酮水平上升,会使牙龈中血管增生,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容易诱发牙龈炎,也就是妊娠期龈炎。” 陈莉丽医生解释说,妊娠期龈炎严重者,会在牙齿之间的龈乳头处形成一个或多个“小瘤子”,这就是妊娠期龈瘤。 如果孕妇在怀孕前患有刷牙时牙龈出血、牙龈肿胀等牙周疾病,在妊娠2-3个月后,这些情况就会加重。
事实上,妊娠期龈瘤并不一定要等到生完宝宝才可以进行治疗,恰恰相反,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可以先进行牙周基础治疗,也就是“大扫除”,去除引起牙龈炎症的“罪魁祸首”--牙菌斑,使龈瘤体积缩小,再看情况进行手术切除。
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后,小方的牙龈瘤体积缩小,陈医生通过牙周手术切除了困扰她几个月的龈瘤。 妊娠期龈瘤长什么样? (下方高能预警) (图片来源于浙医二院牙周病专科)
哪些准妈妈容易得妊娠期龈瘤?
像小方这样的准妈妈还有很多,妊娠期龈瘤最容易发生在孕前已经出现牙龈炎症的准妈妈。 小方在怀孕前就已经有牙龈炎症,但并未引起注意,医院进行治疗,在妊娠前未进行孕前的口腔检查,因此最初的牙龈炎症为后来的牙龈瘤埋下了种子。
准妈妈们可以自己对着镜子简单判断一下牙龈是否有炎症:健康的牙龈颜色呈淡粉色,菲薄而紧贴牙面。刷牙、吃东西都不会出血。 健康牙龈长相是这个样子的↓↓
口腔卫生不佳,牙龈发生炎症病变时,牙龈颜色会呈现不健康的深红或暗红,牙龈形状会从“扇贝样”变成圆滚滚的“球状”,牙齿表面堆积黄白色的软垢和牙结石,常常伴有口腔异味,牙龈充血红肿,刷牙、吃东西就会出血。 如准妈妈们发生上述症状又不敢刷牙,导致软垢越积越多,牙龈出血肿胀症状更加严重。如下图:3个月准妈妈的牙龈。 (下方高能预警)↓↓
妊娠期龈瘤要怎么治呢?
牙菌斑是妊娠期龈炎和妊娠期龈瘤发生的主要病因,治疗重点就是控制牙菌斑(牙周基础治疗)。经过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后,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如剩下的妊娠瘤体积不大,可以在生完宝宝后进行手术治疗;而龈瘤体积较大,影响进食,可考虑在孕期进行手术切除。
除了医生的帮助,准妈妈们还有三大法宝:牙刷、牙线、牙缝刷。
此外,孕前检查至关重要。
吃瓜群众们要问了,我一胎没事啊,顺利度过啊,二胎之前还要再口腔检查吗? 答案是肯定的,每次怀孕之前都要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
近2年来,因为妊娠期龈瘤来浙医二院牙周病专科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这可能和“二胎”放开有关。 二胎妈妈们大多年龄在30周岁以上,而牙龈充血肿胀的牙周疾病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高,尤其是35岁以后,发病率明显提高。 妊娠期妇女如果患了牙周疾病,还可能会引起早产、低体重出生儿、胎儿畸形,甚至流产。因此,必须要做孕前的口腔健康检查。
下面这份“口腔健康宝典”送给准备生宝宝的你~
1、准妈妈们务必做好口腔卫生清洁工作,以减少牙龈炎症,防止妊娠期龈炎和妊娠期龈瘤的发生。常用的工具有:牙刷、牙线、牙缝刷。
2、孕前必须要做口腔健康检查,及时处理已有的口腔问题。如果发现有牙龈出血红肿等牙周疾病,需要进行必要的牙周治疗后再怀孕。
3、孕期出现牙龈出血、牙龈增生等情况,医院检查并且接受牙周治疗。 浙二好医生是浙医二院与浙报集团共同打造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一期上线了浙医二院多位主治以上医生,同时上线了导医分诊、名医视频、专科护理、在线医生四大板块功能。
在“浙二好医生”的PC端、APP端、 作为“浙二好医生”的上线专家,浙医二院牙周病专科陈莉丽医生开通了相关的咨询方式,有需要的网友可以扫描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