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出现牙龈出血、肿痛的症状,就以为是秋季干燥上火,然而并不是!牙齿究竟怎么了?

  李先生刚40岁,患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的一直不十分理想。同时,他的牙齿状况也十分糟糕,相继出现松动、脱落。在接受口腔科医生治疗的过程中,大夫告诉他,原来这么多年血糖控制不佳竟与牙齿的松动、脱落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

  不仅如此,研究表明,牙周不但连心、连肺、连脑、连胃、甚至连着下一代!

  嘴里没有一颗牙齿,20岁女孩冰冰已喝了一年的粥,瘦得上颌骨都有些缩回去了。她告訴医生,“小時候刷牙就經常出血,但爸妈说沒关系,他们也出血。4年前我的牙齿开始松动,只要牙痛,就吃消炎片,每年牙都会掉几颗,我才20歲,现在28顆牙全部掉了。”

  而孕妇小杨在整个孕期都在闹牙疼,牙龈经常肿痛出血,随着孕期的持续,她的门牙开始松动,又不敢吃药,就一直拖着。更令她担心的是,B超显示,胎儿偏小偏瘦,怀孕7个多月时,出现了腹痛、出血等早产症状,送医后,经大夫检查,宝宝的异常,竟然与她的牙周炎有关。

  牙周炎,是一种患病率很高的疾病,中国全人群牙周健康率仅为14%。上到百岁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娃娃都有可能患上牙周疾病,12-14岁是牙龈炎的高发年龄,3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是牙周炎的高发人群,35-44岁为高发期,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病情也越重。而且一般而言,牙周炎发展进程缓慢,可长达十余年或数十年。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牙龈出血等症状,所以,牙周病也被称为‘沉默的流行病’。

  牙龈出血、肿胀、溢脓、咬合无力等许多不同的症状或许都来自一个病因,那就是牙周炎,可别小瞧了这牙周炎,长期慢性的牙周炎症不治疗,会造成牙周组织不可逆的破坏,出现牙龈退缩、牙根暴露、逆行性牙髓炎,以及牙齿松动、移位等各种症状,牙周炎是导致中国成年人群牙齿缺失的最主要因素。

如果不治,会怎样?

  如果患有牙龈炎不治疗,菌斑就会在龈沟内积聚,对刺激损伤牙周膜等牙周支持组织,长时间下去就可能会引发牙周炎症和病变,导致牙槽骨吸收,牙周病变开始不可逆发展。一旦牙槽骨被破坏了,基本是无法完全恢复的,牙槽骨破坏到一定程度,就无法起到支持牙根的作用,其上方的牙龈失去牙槽骨的支持,也可能会随之退缩。牙齿由于失去的周围软硬组织的支持,开始逐渐松动、移位,最终导致病理性脱落。此时,即使种植牙或者镶全口义齿都比较困难,植牙缺乏根基、假牙无法固位。所以,千万别觉得掉牙是件小事。

牙周炎症除了牙龈出血还有哪些症状呢?

  牙龈红肿、出血、退缩、肥大增生,溢脓,口臭,牙齿松动、移位,咬合无力,牙周脓肿等,都是牙周炎的常见症状。在牙周炎症早期可能完全没有症状或仅有牙龈出血,等到出现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时往往都已经发展到较严重的程度了。很多人不重视早期的牙龈出血等症状,等发展到严重的牙周炎症时,治疗起来也会更复杂,治疗效果也不佳。对于局限在牙龈内的早期炎症,仅有牙龈出血等症状时就来就诊,只需要定期洁治、保持口腔卫生就可以完全治愈。牙龈炎可以根治,但是发展到侵犯更深部的牙周炎后就会出现许多不可逆的改变,很难根治。

  罪魁祸首——牙菌斑堆积

  细菌(菌斑)是牙周疾病的始动因素,有人做了一个比喻——是细菌(菌斑)扣动了牙周疾病的“扳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促进因素,如:牙结石、食物嵌塞、咬合创伤、不良修复体、牙列拥挤等;还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吸烟、口腔卫生不良、口呼吸等,以及一些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遗传因素、先天免疫功能缺陷等,都可能促进牙周炎的发生与发展。

  口腔是连接人体与外界的通道,每个人口腔内都存在有多种细菌。如果口腔卫生不良,大量菌斑软垢堆积,再加上其他的不良因素存在,在一定的环境下,细菌数量异常增加或毒力异常增强,就会产生牙周的破坏。

牙周炎还与这些病有关

  1、糖尿病。牙周炎可引起细菌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激活免疫细胞。而这些免疫细胞则能产生细胞因子,在胰腺里过多的细胞因子就很容易对负责产生胰岛素的细胞造成破坏,而该类细胞的减少容易引起Ⅱ型糖尿病的发生。

  2、冠心病。牙周炎患者发生冠心病与中风的几率分别为牙周正常者的1.4倍与2.1倍。

  3、消化系统疾病。医学研究发现,在牙菌斑的唾液中可检出幽门螺杆菌,尤其在牙周炎患者的病变部位——牙周袋内的龈下菌斑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非常高。由此可见,牙周病变有可能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发生。还有资料显示,缺失牙造成食物粗糙,引起食道癌发病率增高。

  4、妊娠不良。孕期母亲患牙周炎与早产低体重儿关系的研究表明,18%的早产低体重儿是由母亲患牙周炎导致的。患牙周炎的母亲发生早产低体重儿的危险率是对照组的7.5倍。









































怎样治疗白癜风呢
北京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bokw.com/kjscby/12202.html
------分隔线----------------------------